材料学 --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

作者:日期:2016-11-28浏览:

1. 学科沿革

我校的材料学学科是1996年在原丝纤维和纺织材料二个学科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1997年开始招收“高分子材料”本科专业,1999年改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1年被批准设立“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材料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2006年“材料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45周岁以下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00%。

2.学科特色

本学科始终坚持为国家和浙江省产业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始终保持自己纤维材料的特色,与浙江省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相结合,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科交叉,开展合作研究。根据纤维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需要,确立了以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用纺织新材料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学科在蚕丝蛋白与纤维、差别化纤维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产业用纺织新材料等的研究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积极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与绍兴、嘉兴、湖州、义乌等地企业合作,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帮助企业培养研发人员,开发和申请专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进行产业化,为加快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 学科带头人简介

本学科负责人为傅雅琴教授,女,1965年4月生,工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增强体委员会委员。1987年7月浙江丝绸工学院本科毕业后,在浙江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工作。1990年9月-1993年3月在浙江丝绸工学院读丝绸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丝纤维及材料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1年3月-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先端纤维专业攻读博士。2004年3月获博士学位后回浙江理工大学任教。已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国外发明专利2项。

4.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凝练了三个方向,具体包括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和产业用纺织材料。 (1) 纤维及复合材料:该学科方向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在纤维材料研究上的优势,以为浙江省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宗旨开展科学研究,根据纤维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需要,确立了以高技术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结构、理化性能和加工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在蚕丝纤维材料、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研究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学科方向负责人为傅雅琴教授。 (2) 功能高分子材料:该学科方向以仿生功能材料和环保功能材料为中心,以高分子表面功能化为重点展开研究。围绕“荷叶自洁效应”和“壁虎脚掌绒毛”等仿生设计,通过气相表面接枝聚合方法,于材料表面构建纳米级微细结构,以获得超疏水性自洁表面及自粘附材料。同时,对应日益增加的环境保护需要,针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音污染开发相应功能性材料。所开发材料可有效吸附或过滤气体中微小颗粒和有害物质、可有效吸附水中污染物质、能有效降低噪音水平。 学科方向责人刘向东教授,男,1966年2月出生,博士,钱江特聘教授。1991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并获得高分子材料学硕士学位。1991年4月-1996年12月,任天津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工程师。1997年4月-2002年3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课程,获博士学位。2002年4月-2004年3月任日本日生BIO株式会社北海道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2004年4月-2008年1月任主任研究员。2008年2月-2009年7月,任日本近畿大学分子工学研究所汉高先端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2009年7月回国,任浙江理工大学钱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现已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著书(章节)1部。在SCI的引用检索中,被引用次数为244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39次,在天然DNA应用研究领域获国际同行研究者高度评价。 (3) 产业用纺织材料:该学科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和浙江省的产业背景,确立了以产业用纺织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和产业化应用为研究内容。并在土工布、过滤材料和调湿材料等产业用纺织材料的研究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成果的产业化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望通过土工布和调湿材料的研究,实现这两类材料在性能上突破性进展,使成果产业化,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产业用纺织材料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学科方向负责人胡国梁,男,1959年9月出生,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工程系,同年留校任教,曾受国家派遣留学日本,1989年10月回国。现任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浙江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浙江省纳米材料开发应用协会会员。 承担并完成了十余项省(部)市级及企业科研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2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5. 科学研究

目前,本学科承担着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同时,承担着多项企业合作项目,有多项科研成果被产业化。近五年中,横向经费300多万元,三大检索论文 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

6.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本科教学:本学科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重点在于质的提高,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重视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在保持该专业现有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内涵,并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每年招收本科生80名左右。近五年中,本科生获国家挑战杯二等奖二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 研究生教学:本学科每年招收材料学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每年有多名研究生获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和校、省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7. 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每年邀请1-2名国外专家讲学,每年有1-2名教师出国进修或做学术报告,每年有4-5名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

8. 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设好与本学科相关的“材料工程实验中心”,“丝纤维材料实验室”,“功能性材料实验室”使之成为高水平科研的平台、学生培养的平台,与专业实验室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实验教学和研究体系。

(更新时间: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