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沿革
浙江理工大学于2002年在原物理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应用物理系,2004年起招收本科生。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建设于2005年启动,经过六年多的建设,具备了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条件,并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科学研究与学校的特色学科紧密结合,围绕低维物理和人工有序结构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 学科特色与优势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低维物理为核心以及与校特色学科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在人工应力有序结构、纳米生物材料与器件、凝聚态模拟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有显著优势。研究特色是从设计、微结构、机理等出发,深入研究有关的物理问题。本学科优势在于在应力有序结构、纳米调控、能源材料的设计以及软物质研究方面前期的处于前沿领先位置的工作(包括Science 2005, Appl.Phys.Lett. 2007,2008, Phys.Rev.Lett,2008, PNAS 2008,Adv.Mater.2009,Science(2003)和Nature(2004)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系列论文)以及获得国家基金委持续的支持。本学科的优势还在于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浙江省首台小角X-射线散射仪、多种薄膜沉积系统、紫外光刻系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仪器设备。
3.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李超荣,男,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浙江省特聘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2009),“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自主设立二级学科硕士点“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负责人。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4-1996在英国Durh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和Queensland大学作过高级访问学者以及客座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教学以及先进功能材料和人工有序结构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Adv. Mater.、Phys. Rev. Lett.、PNAS、Appl. Phys. Lett. 等SCI收录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近五年共承担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任务。
4.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人工有序结构与介观物理:学术带头人为李超荣教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在应力调控实现结构有序化及其相应物理规律,复合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工作,在Science 2005, APL. 2007、2008, Phys.Rev.Lett. 2008, PNAS 2008,Adv.Mater.2009等发表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取得较大反响;
(2)纳米结构构筑、调控及其物理特性:学术带头人董文钧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学士、硕士、博士,美国阿肯色大学博士后。研究内容包括一维半导体异质结构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调控等方面,在Biomater.、J.Am.Chem.Soc.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3)凝聚态理论与计算材料学:学术带头人施思齐教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培养人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布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物性的第一原理研究。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前沿,在Phys. Rev.B等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被SCI他引750余次,H因子达13。
(4)软凝聚态物理:学术带头人刘咏松教授。2004年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自组装软物质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工作。在液态准晶研究方面前期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2003)和Nature(2004)上。
5. 科研情况
本学科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基金重点1项,省杰青2项,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17篇,出版专著3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
6.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近五年物理系培养本科毕业生174名,有30多人考上研究生。硕士生31名,全部就业或继续攻读博士。出版教材4部,其中一部选为省重点教材,省精品课程一门。近五年有5人晋升为教授,10人晋升为副教授。团队教师近年分别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
7. 学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15人次在国内外著名学府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10人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人担任国际性学会副会长、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和多种国际期刊的编委。
8. 平台建设
学科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小角散射系统等总价值1000多万的各种样品制备、结构分析和性能检测的先进仪器设备。具有光电材料与器件中心、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生物材料和器件实验室、计算物理实验室等平台。
(更新时间: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