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更好地营造喜迎党代会的校园氛围,学校即日起推出“喜迎党代会 回眸发展路”专题报道,从党建与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发展、条件保障等方面,总结和回顾学校过去的成就,鼓舞全体浙理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创新驱动谋发展 发挥特色创实效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工作回顾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思想,并将之作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坚持“八八战略”总纲,围绕“两个高水平”和“四个强省”“六个浙江”建设,以“纵向多元突破、横向多方联合、争重量级项目、出标志性成果”为原则,构建多层次、具有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能力的科研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产业及区域打造高水平科技“浙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库作用。
量质并举,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目标,坚持高起点、有特色、抓重点,以提高学术质量为出发点,以重大项目组织策划为抓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5项(其中,国家“杰青”1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重点类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79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
2015年,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陈本永教授牵头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激光干涉波长杠杆法绝对距离测量系统的研制”成为学校首个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资助项目。2016年,材料与纺织学院陈文兴教授牵头联合13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聚酯和聚酰胺66工业丝制备技术”成为学校首个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年,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胡旭东教授牵头联合7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工信部2016年度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针织装备间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 2017年,材料与纺织学院王际平教授牵头联合14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非水介质染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在人文社科领域,2014年,学校生态经济研究团队承担的项目“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及实现机制研究”成为学校首个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资助项目。
此外,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国家、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也不断涌现:陈文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郭玉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加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李秦川入选国家杰青和第三批国家级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本永教授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还新增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共有4人入选省国家级人才人才,5人入选省杰青。学校在2017年全国大学教师学术水平位列第82名。

我校一项成果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与我校陈文兴教授亲切握手
统筹推进,科研创新平台成效显著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是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技人员的重要载体。学校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需求、带动学科发展的思路,积极布局科研平台建设,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3个,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格局,实现了理工类学院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全覆盖、人文社科类学院厅局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基本覆盖的格局,为学校科研事业向更高水平冲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新增获批建设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流体传输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测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纺织与日用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纤维多维结构制备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流体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6个“国字号”平台,以及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实现了翻两番。2012年,学校还取得了武器装备科技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
同时,这些“国字号”平台的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围绕我国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行业难题,创新了熔融缩聚方法,发明了高效液相增黏反应器,实现了我国涤纶工业丝的工程化和大规模产业化,其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流体传输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按照“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目标,大力推动流体传输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测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服务对象,在机电元件、机械零部件、机构、机电系统等方面深入开展装备可靠性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浙江省委书记、时任浙江省省长车俊莅临我校科技成果展厅指导工作
紧跟前沿,重大科研成果持续产出
科研成果是高校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学校以获得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牵引,加强科技成果挖掘和提炼,培育重大前沿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获各类奖励24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徐迟报告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209项。发表学术论文94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90余部;授权专利6215项,在武书连中国大学2017专利授权排行榜位列第25名。

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 我校三项成果榜上有名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成果紧密对接我省八大万亿产业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与区域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主动服务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为纺织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业用纤维制备技术研究方面,陈文兴教授团队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前期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得的成果在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化和产业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全球涤纶工业丝生产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中国从化纤大国走向化纤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推动了我国涤纶工业丝产业技术由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该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胡旭东教授团队成功解决了超多头绣花机高速运行中的传动、振动、噪声、润滑、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为国产绣花机的高端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已在印度、巴基斯坦、叙利亚、巴西等国外和广州、青岛、绍兴、宁波等国内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该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郭玉海研究员团队将催化技术和工业排放烟气除尘袋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使我国成为首个拥有垃圾焚烧烟气一体化治理技术的国家,对提高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满足环保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大意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石油化工设备流动腐蚀方面,偶国富教授团队通过承担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突破了石化设备系统流动腐蚀理论及预测方法,形成了流动腐蚀实时诊断与安全监控集成技术。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等 6 家企业推广应用,实现经济效益 3.15 亿元。该成果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精准合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践行这一要求,学校瞄准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园区、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为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为基础,新昌、上虞、瓯海、象山、桐乡等地方实体产业研究院为龙头,新昌、袍江与下沙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和各地技术转移分支机构为纽带的立体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期间,学校已为20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难题3000余项,获得转化收入5亿余元,其中,李恭楚完成的“溶瘤病毒特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技术成果以1750万元作价投资,成为浙江省属高校首个千万级案例。

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仪式
为实现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地方产业和政策优势与企业的创新主体的高效叠加,学校不断探索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015年,学校与新昌县共建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在纺织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离散工业的智能制造、纺织绿色印染和数字化制造等领域与当地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探索出了一套“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取得了一批重要产学研合作成果,建设了一批省部级及以上重要平台,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了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浙理模式”。其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试点等产学研合作模式获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肯定性批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此作了重点报道。
此外,2013年,学校科技服务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优秀示范机构”;2014年,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16年,学校跻身全国十三所获得“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授牌的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

我校科技服务中心荣获“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奖”

我校荣获“2016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授牌
深化改革,推出管理制度创新举措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和科研改革的重要部署,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树立 “以人为本、以人为友、有为有位”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指导—管理”的工作方针,遵循“走出去,请进来,重研究,倡实干,抓政策,强过程,讲服务,创和谐”的工作方式,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举措。
在科研发展规划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浙江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攀登计划(2012—2017)》、《浙江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繁荣计划(2018-2022年)》等管理文件。
在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纵向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浙江理工大学纵向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理工大学横向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浙江理工大学横向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文件。在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分级名录》、《浙江理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浙江理工大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在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校内研究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理工大学与校外单位合作成立政产学研联合研究机构管理办法》、《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浙江理工大学新型智库建设实施办法》等管理文件。
在科研奖励管理方面,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科研业绩量化标准》等管理文件。
风劲扬帆正当时。学校科研工作将继续秉承“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浙江精神,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