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大优势。11月21日,省委举行全省年轻干部座谈会,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打造个顶个、呱呱叫的浙江牌年轻干部队伍。我校党委在认真分析学校干部队伍现状、深入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成长路径的基础上,以“立足实际广选苗,导向鲜明精培苗”为工作理念,实施“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具有优良师德师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11月25日,我校《实施“双高双强”培养计划 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刊登在省委组织部主办的《时代先锋》杂志(2018年第11期)上。全文如下:
实施“双高双强”培养计划
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省重点高校建设”的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在认真分析学校干部队伍现状、深入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成长路径的基础上,以“立足实际广选苗,导向鲜明精培苗”为工作理念,实施“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培养计划,旨在为学校建设发展储备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带头作用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努力打造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具有优良师德师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使之成为未来5—10年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五个浙理”建设和加快进入“全国百强高校”步伐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不竭动力。
立足长远发展,科学精准优选苗
“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培养计划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计划打破身份界限和条线壁垒,首次采用从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骨干教师中选拔年轻教师进入干部培养序列,力争形成“在优势学科学院中至少培养5名‘双高双强’人才,在每个学院至少培养2—3名‘双高双强’人才”的“523”的干部梯队。2017年6月的首次选拔中,学校将资格范围设定为:在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校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中遴选15个左右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列入重点培养的团队要在团队中选拔1—2名40岁以下的教师。学术骨干教师要求具有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或正高职称。经过多部门联合评审,报校党委研究,最终有15个团队,27位教师入选首批培养计划。
着力素质提升,培养锤炼精育苗
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既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组织培养。针对“学术业务型”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岗位和实际能力,学校党委对标需求、精准发力,突出思想教育强政治、突出实践锻炼压担子、突出复杂环境磨炼拓眼界,融合校院两级和科研创新团队力量共同培养,通过专题培训、出国访学、挂职锻炼等举措,为每位干部“私人定制”成长路线图,把培养重点定位在“管理能力、学术水平”双向提升,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年轻干部。据统计,首批“双高双强”年轻干部中先后有25人次参加了校“第一期、第二期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2018年香港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修班”、“2018年省委党校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中青年培训班”、中央党校“六部委第79、80期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8人次参加了校内外挂职锻炼,5人参加了出国访学,1人获得“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荣誉。
着眼机制建设,上下同心关爱苗
培养年轻干部,建立有力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根本保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不竭的助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看望、走访挂职年轻干部,多次参加座谈会,与年轻干部进行面对面交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学校成立由组织部牵头、教务、科研、人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备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小组,在首次选拔工作完成后、培养进程过半等时间点就年轻干部培养路径设计、解决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完善培养机制等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年轻干部在培养计划实施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成员单位在培养期间结合部门工作推进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创新团队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挂职岗位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为优秀年轻干部提供更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各级党组织定期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对年轻干部思想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苗头,及时给予指出。所在学院、学科和团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团队管理中给予支持帮助,当好年轻干部学术成长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学校出台《进一步加强“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努力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助力年轻干部的成长。
注重选育结合,畅通渠道用好苗
让年轻干部有为就要有位。学校党委还在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上下足功夫, 既严格执行干部选任标准和程序,又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畅通渠道。在中层干部换届中,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突出看能力、重基层,重实干、敢担当,优结构、强功能的工作导向,选准干部,配强班子,搭好梯队。年龄结构从换届前的平均年龄48岁到换届后44岁,其中70后108人,占70.13%;75后72人,占46.75%;80后17人,占11.04 %,实现了我校干部队伍主体由60后向70后80后的转变,干部年龄梯次更加合理。目前,“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的管理能力正逐步增强,担任中层干部的有8位,占比29.63%;担任系所负责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有9位,占比33.33%;业务能力正逐步提高,新晋升教授、副教授各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