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显著成果

作者:《中国青年报》日期:2018-10-24浏览:

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大篇幅报道了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着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成果。当天,报纸头版还报道了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受企业热捧,企业进我校“抢人”的新闻。

长期以来,我校开展专创、科创、产创融合的“浙理”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人才。不久前,学校还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这是学校继2015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创新创业全国荣誉。


原文如下:

5000个杭派女装品牌近70%由大学毕业生主创


石丛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大学生尽管有创意有想法,但碍于资金、场地等限制,对于创业往往望而却步,这个难题怎么破?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开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场所,设立校内自由贸易市场、创意集市、校外众创空间等,鼓励学生尝试,不仅给了大学生一次次“零距离”的创业初体验,也打通了学生创业路上的“最后一纳米”。

失败未必是坏事

“鼓励创新创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去创业,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老师陈德虎说,学校的创业平台可以让学生以最小的试错成本,去体验创业。“成功了自然好,失败了也未必是坏事,尝试过程中的锻炼以及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家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开始探索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路径,形成理工特色的专创、科创和产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006年,学校拿出24间沿街店面,无偿提供给学生做创业孵化场地,同时设立了1700余万元的创新创业基金,还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了面向纺织、机械、文创等多个产业的纵向垂直型孵化平台。

目前有36家企业入驻的“尚+众创空间”是浙江理工和校友企业——卓尚服饰联姻的一个成果。“尚+众创空间”瞄准时尚产业,为创业学生团队提供免费场地、创业资金、空间管理以及产品打样、生产、仓储、销售渠道等一条龙的产业资源,学校则配套提供师资、课程、实验室等资源,成立不到两年,“尚+”就孵化出50多个项目。空间孵化的“朱建龙工作室”,还为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设计了礼仪服饰和志愿者服装。估值超过两亿元的90后硕士研究生创业“牟朦曦团队”,就出自“尚+众创空间”。

每当创意集市开市,都有数百名学生争相申请,大学生在活动中心门口一字排开创意作品的场面蔚为壮观,经论证成熟的创业项目大多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深度孵化。

把实验室搬到大工厂

“十一”假期刚过,机械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生戴宁就急着赶往新昌。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帮助当地一家内衣龙头企业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去年以来,我待在新昌的时间比在学校都要多,有时候一待就是一个月。” 戴宁说,读研前,觉得研究生就是在学校里做做实验,没想到在企业的时间会这么多。

周围同学忙着发SCI论文时,在导师的带领下,戴宁已经为企业研发了多项智能制造设备。

据了解,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置到企业一线,把人才培养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是浙江理工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大法宝。

2016年,学校就与新昌共同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创新技术研究院,并搭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利用纺织机械学科的优势,与新昌开展纺织装备的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把学生实验室从“象牙塔”搬到了“大厂房”,形成政府、学校和地方优势产业协同育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近年来,浙江理工还与上虞、长兴、玉环等10余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基地,学校配备了教授与企业人员的“双导师”指导,校方把握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企业导师负责工程实践指导,引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新昌为例,自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有42名研究生参与“双导师”指导的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4项,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研究生参与的申报发明专利32件,有12名学生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此外,学生与企业联合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或在当地创业。

据悉,对浙江理工的这一做法,教育部专门在新昌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题调研”,被称为“新昌模式”。

修满8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毕业

“创作模块”是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胡讯、严昉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一个个小组,让学生根据市场调研设计,作品做成各种PPT、画册,带到艺尚小镇等地,接受市场和企业的“检阅”。

近年来,浙江理工还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通过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由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立体式课程体系。

目前,浙江理工设立的各类创新创业课程超过80门,还设立创业学院,开设“浙理创业精英班”“浙理创业致远班”等,建立“3+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层分类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同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8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条件。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称,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浙江理工仅服装、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连续获得服装设计新人奖、汉帛奖等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奖,包括德国IF、红点等国内外工业设计赛事等。

据悉,在5000多个“杭派女装”自创品牌中,近70%是由浙江理工毕业生创立或担任主设计师。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孟轲2013年到浙江理工求学,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他从大三起,开始捣鼓创业,学校的创业实战培训、免费办公场地以及导师的手把手指导,让孟轲打开了局面。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孟轲还和其他留学生组建了一带一路创业协会。孟轲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现有的好的产品、模式、创业经验,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新闻来源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18-10/23/nw.D110000zgqnb_20181023_4-12.htm


争夺人才红利 “抢人大战”提前打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23日 01 版)

“以为10月来招人,不晚了,没想到需要的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生还是被‘抢购一空’,要是早来就好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来该校招聘的中国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人事科科长李贵光向该校就业处教师彭萌萌“抱怨”。

尽管来晚了,但中国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还是在杭电开设了宣讲会。为了弥补“损失”,昌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拿出看家本领,派出自家研发的飞机到校表演。

企业到校园抢人才

杭电招生就业处处长陆向华说,以往就业季,高校就业部门都希望优质企业增加招录名额。“但最近一两年,主动到学校招人的企业越来越多”。

据介绍,今年秋招期间,杭电举办的企业宣讲会将超过500场,比去年增加60%以上。除了杭州的企业,还有不少来自上海、北京和深圳的企业。

彭萌萌说,去年杭电平均每天安排的企业宣讲会大概6~7场,而今年高峰期每天有14场,有时还不得不临时加场。“即使往年以春招为主的企业,今年秋招期间也纷纷来学校。”

浙江理工大学也感受到了今年秋招的火爆。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梁琳说,到校招聘企业的层次和规格也比以往高。

梁琳介绍,现在浙理工每周的宣讲会平均在五六十场,以往基本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来,现在都是企业负责人出马。学校每周一场的行业专场招聘会,企业报名场场爆满。

据悉,目前在浙江理工大学就业网注册的企业超过1万家,这学期参加招聘会的企业近1000家,提供岗位10987个。

据云就业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进校提供职位数比往年有大幅度增长,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湖南科技大学去年全年企业进校提供职位为1905个,今年前9个月提供数为4421个,同期增长132.07%。华南农业大学增长182.24%,长春工业大学增长44.5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增长32.03%。

同时,进驻大学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也大幅增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今年1月9月企业宣讲会为1002个,而去年全年为646个。南华大学增长54.16%,长春工业大学增长44.98%。

不少高校就业处教师直呼:企业到校园抢人的大军来了!云就业平台负责人孙柏介绍,他们从后台也观察到,今年企业参加的校招规模、场次,都比往年有大幅提高。

一些城市主政者赴高校招揽

企业为何提前到高校“抢人”?孙柏认为,一方面各行业新旧产能转换,对创新人才需求量加大,一方面也是城市争抢人才现象的升级版。

“也反映出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情况。”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畴镛教授分析,国家正在致力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浙江省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委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杭州最近又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还有众多国内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因此,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疯抢也在意料之中。

不少地方政府也加入“抢人大战”。一些城市主政者“礼贤下士”化身猎头,赴各高校招贤纳士。

绍兴自9月16日在上海启动“2018招才引智高校行·秋季专列”,已携手1500家企业,先后到杭州、宁波、南京、北京、长春、西安、成都、南昌、长沙等10余个城市、近200所高校,举行招聘会、宣讲会,有意向来绍兴就业的毕业生已超过两万人。“在上海、南昌、长沙,绍兴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场,其他城市至少一位副市长以上领导带队。”绍兴市人社局政治处主任王奋说。

浙江湖州还推出“大学生聚引计划”,发动市领导、各部门、各县区组成大学生聚引团队,今年以来,组织6000余家企业,先后转辗西南、西北、东北和中部省市50多所高校,举办政策宣讲会、招聘会830多场,建立高校人才工作站98家,签订合作协议200多个。

与此同时,各地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就业送补贴、优惠租房买房、实习发津贴、应聘出路费以及扶助创业等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当地创业就业。

人才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

相关专家认为,各地密集出炉的各种人才利好政策,以及今年秋招在高校提前进行,既是去年以来“抢人大战”的延续,也反映出人口红利正在被人才红利所取代。

“既有引进人才的诚意,也有经济转型的迫切期望。”杭电校长朱泽飞认为,企业提前进入高校揽才,有国家政策、形势变化、区位优势、办学定位等因素,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生产率驱动型的转变,新的发展方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中国建设银行校招负责人陈永波表示,近年来毕业生的考公务员、考研率比较高,导致招聘市场存在一定的“供不应求”,另外,因为许多学生在大三、大四就开始到企业实习,毕业后自然而然就留在企业,致使招聘市场存在一定紧缺。

浙江大学中控人力资源经理王斌说,企业抢人,抢的是“对企业有用的人”,虽然不是很看重具体专业,但大工科、大理科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更受欢迎。

长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肖纲领认为,企业进高校“抢人”,体现出高校依据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更多集中在芯片、人工智能、智能装备、IT行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这种特殊行业及学科的“抢人”现象,肖纲领认为,高校也应注意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短期人才结构性短缺因素,从而以更为扎实的办学态度,培养专兼结合的特色性、复合型人才。

肖纲领说,随着“双一流”建设计划和“分类发展”理念提出,高等教育从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转向特色办学、分类评价是大势所趋,高校也要明确办学理念、找准定位,并据此打造人才培养模式。

程振伟 石丛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新闻来源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18-10/23/nw.D110000zgqnb_20181023_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