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报道(五):我校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日期:2018-08-14浏览: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特殊人群之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在暑期,为我校各学院多个实践队开展了相关系列主题实践,用陪伴和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搭建沟通桥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来自书本、课程、言传身教,还有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自7月5日起,外国语学院“守护星星的孩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杭州市爱贝儿童康复中心,关注自闭症儿童成长,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我校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对一地陪同在孩子身边,辅助他们做运动,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和他们一起休息、游戏。实践活动不仅为康复中心的小朋友们带来关心和照顾,也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感受到了特殊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学院还和自闭症儿童建立了长期的互动帮扶机制。7月9日,信息学院“浙理有只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湖州市长兴县虹星桥镇,与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互动,小朋友们和大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了真挚的师生情谊和伙伴关系。7月15日,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杭州市淳安县樟村学校,给当地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课程。实践团开展了见面会活动,了解小朋友的兴趣,构建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沟通桥梁,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引导小朋友们健康茁壮成长。



传授经验知识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深入了解乡村教育与建设情况,7月9日,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余姚市临山镇湖堤村举行了爱心支教与人物寻访的活动。团队成员在湖堤村深入调研和采访,与当地儿童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支教互动活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当地儿童的眼界。7月16日,法政学院赴乐清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乐清市城南第二小学展开“浙江理工大学春泥计划”活动。团队成员第一次担起老师的角色,用笔墨传授知识,用言语传授经验。支教老师用生动可爱的演示文稿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们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氛围、建校历史、以及法政学院的学院特色,并根据当地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教育手段的互动。7月18日,新传学院“家燕归巢,回报桑梓”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儿童福利学校进行支教活动。大学生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为同学们讲解和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着重介绍了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现状、教育手段的潮流、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情况,利用支教大学生们大胆教育实践创新,激励当地儿童奋发学习,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弥补自身的短板。



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之本在于“学”,学以明志。7月6日,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绍兴市嵊州市王院乡,开展以“小手系万情,春泥润心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王院孩子们在学习不同语言的入门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王院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塑造远大的志向和理想。7月18日,生命科学学院红色支教团在天台县坦头镇欢岙小学开展了“国学故事会”课程。大学生们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三个方面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用别开生面的方式“重现”两千年前的悲壮刺杀。在此次的课程中,支教团的大学生老师们引导孩子们跨出了研究历史、分析历史、追溯历史的第一步,为孩子们培养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了基础。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理工大学科普基地举办的“生活大爆炸”科普志愿活动中让小朋友们了解到心理现象的原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探索心理知识的兴趣,踏上心理科学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