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开班典礼及校地合作中心签约仪式在我校顺利举行

作者:丝绸杂志社 材纺学院日期:2018-06-01浏览:

    5月29日,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三期、四期)”开班典礼在我校隆重举行。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非遗处副调研员叶涛,贵州省黔南州文广新局局长郭兴文、副局长葛明义、副局长李启正、黔南州非遗中心副主任陈显勋等校外嘉宾和我校副校长陈文华、校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杜兰晓及研修项目具体负责人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党委书记祝成炎和纺织非遗研究所所长张红霞等出席活动。学院部分专业教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活动。开班典礼由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教师苏淼主持。

开班典礼上,陈文华首先致辞,他回顾了浙江理工大学120年以来的风雨历程,讲述了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专业优势,强调了学校一直以来重视织锦的研修及培训工作。他介绍了三、四期传承人情况,并表示通过研修活动等方式大力促进贵州省黔南地区的非遗传承发展。同时,他希望所有传承人在一个月的研修过程中能够通过智慧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结出累累硕果。

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表示深切感受到了理工大学研修班对于织锦技艺振兴所做的努力,对于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所肩负的担当与责任。她表示:“基于浙江省扎实的非遗保护基础,在非遗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浙江经验”,浙江高校以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学术和智力的支持。从2015年研培计划开展以来,浙江省作为重点省份已有5所高校参与其中。”陈瑶认为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经验在丝绸技术与产品创新的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她与传承人们共享了几个非遗保护的关键词:第一,见人见物见生活。希望传承人通过研修立足于当代民众的需求,结合当今实际提高非遗保护;第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人应做到承上启下,实现现代科技、现代设计与传统精湛技艺的有机结合;第三,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研修班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切实推进推进黔南州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让研修活动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做出最生动的诠释。

黔南州传承人们与我校真挚的交集是本次研修班的亮点,郭兴文以“千里来相会”来形容这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以研修班为起点,希望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提升黔南州的非遗和文化保护传承水平。他分享了黔南的地理环境、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怀,散发了黔南的无限魅力。他相信,本次研修活动是一次提升理论水平、解决技术瓶颈的绝佳机会,希望传承人们抓住机会,认真研修,尽快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及产业规模,将黔南州的非遗产业做大做强。

“浙江理工大学——黔南州非遗推广与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签约仪式随后举行,我校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党委书记,研修项目负责人祝成炎和郭兴文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启了我校与黔南州校地合作的新起点。

祝成炎介绍了织锦非遗研修项目的重要意义、准备工作、招生情况、授课情况、参观实践、宣传工作、学员回访以及织锦非遗研修班理工特色等。祝教授深切关注织锦项目的发展,表示我校会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为非遗传承人构建意义深远的交流之圈,构建传承创新的良好平台,搭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坚固桥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的再次举办,不仅是对我校在织锦技艺传承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的肯定,也是浙江省在复兴织锦技艺方面的不懈努力的精神的体现,更是国家对织锦非遗传承的支持。三期和四期研修班在继承往届研修班经验与优势的基础上,将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分合相结合的课程安排体系,采取导师制加团队协作的模式,结合学员自身优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参观考察,相信是一次更高水平、更高成效和更高口碑的研修班。

签约仪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我校丝绸博物馆。

研修班开班仪式现场

副校长陈文华致辞

签约仪式

开班仪式合影

参观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