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人印象中,扶贫帮困多以政策帮扶为主,我校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充分用好扶贫帮困政策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困难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全面成才愿望,运用省委第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整体智治”理念,深化“智慧打工”发展性资助工作,搭建起“专业精神+励志精神”双培养平台,系统推动困难学生写下了一个个新时代“鸡毛换糖”的励志故事。
在近日学院的“智慧打工”年度表彰会上,来自新疆的20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海热尼沙·伊比布拉木说:“虽然通过学校资助政策,基本解决了日常生活开支,但内心对学业起步难和困难生的身份认同还是心存忐忑,但自从学院开辟‘智慧打工’项目后,我们都有了一件长期可以坚持做且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让我们相信,只要自己能热爱生活,用心思考生活,用心参加每一次‘作业’的训练”,就一定能活出最亮丽的人生。”
海热尼沙所说的“作业”,就是该学院针对困难学生推出的“智慧打工”项目,该项目系省资助工作“三进三服务”典型案例,也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典型案例,旨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每季一讲评、每年一表彰、每生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让学生用勤奋和智慧实实在在地体验智慧价值和励志内涵,凭真才实学变“受”为“予”。截至目前,该项目三年来已覆盖学生300多人,形成作品1500多部,字数达30万字,出版原创文学作品编著1本,拓展省外帮扶基地1个,志愿服务900多人次,有30%多的学生由此得到能力提升获得了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被浙江省教育频道、学习强国等媒体关注10多条,受到良好社会评价。
据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方平介绍,学院推行“智慧打工”已是第三年,学院和学生都深受启发、也颇有获得。从今年开始,学院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在“智志双扶”的基础上,推行三位一体的智治引领模式,实施“励志科创之星”计划和“民族团结之星”计划,与之前“三格写作之星”,把民族团结教育、专业精神教育和励志精神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激发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勤于实践的行为动能,推动形成学生“口袋脑袋双富裕”,走出励志成才和服务社会的崭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