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资源,“非遗文化进校园”就是把现代教育理念注入“非遗文化”保护中,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相通相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焕发魅力。11月14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于体育馆一楼工会活动室举办了首期“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在黎族织锦、畲族刺绣等非遗传承方面颇有造诣的五位嘉宾。学院学风建设指导教师朱佳琳、学生会指导教师周皓荻出席活动。全校4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来到了活动现场,腾讯会议全程在线直播。
在本期主题沙龙开始之际,主持人隆重地介绍了参加本次沙龙的五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刺绣协会会长潘丽娟女士、象山慕拉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白海亚女士、东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符永英女士、杭州圣公冠家居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楼永坤先生以及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的总经理艾惠花女士。他们都是参加本期我校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的学员。
潘丽娟女士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地方政府工作经历及“百名绣娘”培养计划的开展情况为大家介绍了别具风情的畲族文化,并鼓励同学们结合专业所学投身于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中;
白海亚女士在扎染、蜡染、蓝印花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作为象山草木染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为同学们介绍了植物染色的发展史及市场应用前景。她利用手中植物杂色技术制造出的小龙人、暴力熊等玩偶挂件惟妙惟肖、个性十足,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一条黎锦织了四个月”、“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符永英女士为同学们讲述了她与黎族织锦间的故事。“所有的操作都是手工,所有的原料都来自天然,九岁跟着外婆学习技艺至今,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她身上展现出的“工匠精神”令在场师生无不感到震撼动容。
楼永坤先生是本期非遗研究班的班长,多年来他从事传统和历史纹样的深度开发利用研究,打造私人定制家具软装高端定制产品,获得了多项新型实用型设计及外观专利。他教导同学们要善于将新兴技术及时尚潮流与传统非遗文化有机融合,结合专业所学,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特色和市场需求的作品。
艾惠花女士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和非遗文化结缘的经历。从一条“孔雀裙”开启非遗之路,到从事傣族传统服饰设计和制作,再到2018年投资2000余万元启动聚匠非遗项目,打造综合性体验式文化交流平台,艾女士一路走来心中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及对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嘉宾们耐心的讲解与精彩的分享。
随后,两位老师作为学院代表为各位嘉宾颁发了“非遗文化育人校外指导教师”的聘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迟迟不愿离开,上前围观非遗文化产品并与指导教师们互加联系方式,便于日后深入交流。
纺织学院具有传统纺织、丝绸等专业学科背景,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前期已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及产业化调研”、“聘请校外非遗文化导师”、“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沙龙”、“非遗元素文创类作品展”等相关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效果。“润物细无声”般地塑造出信念坚定、脚踏实地、勤劳质朴和责任担当的榜样形象,从而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自觉在思想和行为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学生科学领悟“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形成正当的学业志趣,树立科学的事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