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第23届推普周期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图书馆1218室举办推普周专题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围绕推广普通话与完成精准脱贫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的关系,普通话发音的重难点等内容展开,主讲嘉宾是来自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爱锋老师和蒋晓娜老师,3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森主持。
陈爱锋首先与在场教师介绍了推广普通话与扶贫、脱贫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的关系。她讲到,语言扶贫是以整体素质提高为导向,以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为中心,以各类语言因素和语言政策的高效协调配合为路径的扶贫开发过程。2018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实现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打好语言基础。结合本阶段我国语言减贫实际要解决两个层面的贫困问题,应从宏观推普与微观推普两个维度实现精准推普目标。随后,陈爱锋介绍了语言扶贫工作模式、方式和路径,重要提及在推普脱贫的验收指标中,普通话普及率是核心,普通话达标率是基础,制度与环境建设、工作机构和长效机制是保障条件。

蒋晓娜重点介绍了普通话发音中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难点音”,并与在场教师分享了此类重难点音的发音要领。此外,蒋晓娜提到,普通话的练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发音缺陷,克服方言影响,在学好拼音字母的基础上多听、多练,掌握发音部位,日常中通过收听新闻联播,读绕口令等也能很好的纠正错误发音,练就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期,推广普通话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和神圣的使命。推普活动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学校语委将继续开展推普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