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的外卖是什么垃圾?易腐垃圾和厨余垃圾有什么区别?杭州有没有区分干垃圾和湿垃圾?这段时间,垃圾分类成为广大杭州居民最常听到看到的“热词”之一,引起了广泛讨论。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号召,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在杭实施和推广,一场以“垃圾分类,让校园更美城市更靓”为主题的宣讲会正在浙江理工大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宣讲会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由杭州钱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严建明主讲、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新生全体参与。
杭州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城市之一,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稳步开展。严建明以杭州垃圾分类举措落地的艰辛历程为引,结合垃圾分类的推广现状,强调了打造“杭州模式”、形成“面上风景”的重要意义。“随着垃圾分类思想的广泛传播,垃圾分类举措得到了杭州市居民的大力‘点赞’。杭州即将进入垃圾分类全覆盖时代。”
“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我们到底产生了多少垃圾”“如何处理垃圾”等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严建明以简单直观的数据娓娓道来:杭州每天产生垃圾1.2万吨,年产量超400万吨,据推算,只要3年就可以填满整个西湖。这些垃圾烧不胜烧,埋不胜埋,只能肆意地堆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垃圾围城”正在上演。严建明告诫同学道,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只能暂缓眼前困境,并非长久之计,垃圾分类才是正确处理方式。
垃圾分类的推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第一线,积极投身到居民小区,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他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边的人,让那些不参与垃圾分类的人观念转变过来,在座同学纷纷热烈响应。“今后我们会身体力行,在学校中做好垃圾分类,在校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我们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而是燃烧的星火。”参与本次宣讲会的同学如是说道。
将垃圾分类纳入新生始业教育,不仅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是培育了他们的绿意初心,使其从内心树立起环保意识,志愿成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践行人。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做好了,垃圾分类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