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本学期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培训活动第六讲“国学智慧与教师发展”主题讲座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显理副教授主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森主持,60余名教师参加。

讲座中,郑显理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与主要内容,重点分享介绍了国学经典中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和谐中庸,追求修齐治平,倡导知行合一。《易经》主张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洞晓变化的人是智慧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入世,即修炼好自己,才能与世界匹配。《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有冲突、博弈的,而博弈是需要战略和智慧的。稍后,郑显理以围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详细讲解了人生修养的路径。他认为,通、达、智、至善则行健。行健,是人生幸福与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寻求幸福的终极之道就是修炼我们自身。心若简单,世间一切纷扰皆成空。只有超越物质,我们才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国学智慧在教师教学发展与个人成长上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郑显理指出,在教学技能提升方面,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构建师生关系上,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儒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今日之师,仍然要学习孔子因材施教,主动拆除师生之间的心灵藩篱,心灵有对话,思想才能对接。一言概之,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件,具体到方法论上,即大学既要有“出世精神”,又要有“入世精神”。大学的出世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理想主义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的入世精神,就是大学的现实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
讲座最后,郑显理总结到,对于国学我们既要古为今用、师古而化;也要一分为二、与时俱进的甄别运用。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方能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