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学院研究团队赴新昌开展非遗调研工作

作者:服装学院 陶宁、彭楚政日期:2018-11-30浏览:

 新昌调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余姚腔的唯一遗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特有的非遗文化,服装学院研究团队与新昌当地政府、达利丝绸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新昌调腔的调研工作。

11月21日晚,调研团队来到新昌观看了调腔折子戏,并深入戏班躬身感受“余姚腔”的古音。当天戏台上演有《北西厢·请生》、《汉宫秋·饯别》等剧目,曲风曲调别具风味。其中《北西厢》,演本早已消失,只调腔存留四折,保留完整的手抄本和曲谱。这几折算调腔中的文戏码,另有鲁迅先生提到的目连鬼戏,这次未看到。

细听调腔,北曲南腔,元明社会某种杂糅形态凝结于此。它的古老似在于曲牌,唱腔并不复杂,长短句中有叠句,句尾有人声或乐队自由帮腔,这是非常鲜活处。早古的戏都无弦乐伴奏,只有打击乐,所以锣鼓经很动人。目前听来科白像越剧,唱则似绍剧,应该是相互交融日久,尤其清末以来,另两位作为强势代表,影响力远胜这个残存的老剧种。要将一种残响还复成连缀的完整体系,需要补缀的东西委实不少。

当下,传统文化的存与留,需要公众的关注与欣赏。此次由我校服装学院牵头,联合绍兴市新昌县政府以及达利丝绸有限公司开展的调研活动,正是希望将新昌调腔曲艺文化与丝绸和服装产业进行融合、创新,以此来丰富地方戏曲的传承和活化渠道,让古老的经典在当下的生活形态中再现,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服装学科协同创新育人实力和实现“产教融合”建设作出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