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组织的“大宗药材丹参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鉴定会在我校召开。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副主任瞿洁副主任和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院杨晓刚副院长出席了会议。
会上,瞿洁副主任首先介绍了成果鉴定会情况和鉴定委员会各位专家,杨晓刚副院长致辞,介绍了我我校的科研情况,并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成果第一完成人梁宗锁教授代表项目组就成果完成情况向各位专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丹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大宗药材,我国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但仍存在质量形成机制不明,种植管理技术落后和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自2000年起,团队以“规范过程,保证质量,建立优质丹参药材基地”为核心,技术支持了天士力集团建立的我国首家通过CFDA认证和全国唯一连续3次认证的优质丹参药材基地,为全国首家规范化、精准化、信息化和机械化药材基地,保障了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大品种丹参原料的质量稳定可靠,满足了FDAⅢ期临床对丹参滴丸的原料要求。项目首次阐明了SmMYB36转录因子调控丹参酮和丹酚酸非同步积累的分子机制——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创建了从丹参毛状根到大田生产的质量调控技术孵化平台——这一重大成果转化创新。构建了生态因子与丹参产量、质量间的因效模型,挖掘出了影响丹参产量和品质的主效因子,制定了生态适应性评价原则,指导了丹参轮作栽培制度的制定和新基地拓展区域的选择,保障了丹参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揭示了丹参质量形成的多因素控制理论,创建了多途径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创立了基于指纹图谱、DNA条形码和指标性成分群定量分析的多维检测平台,实现了丹参全生产过程中质量的精准识别与控制。通过构建丹参生长发育动态模型和肥效反应模型,研发丹参GAP种植决策系统和溯源体系,发明丹参生产加工专用设备,实现了丹参基地的精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化、精准化和机械化的优质丹参基地。项目共发表丹参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SCI 23篇,单篇最高他引98次。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13项。成果在浙江、陕西、山西、山东和四川等地得到广泛应用,推广面积15万亩。每年为丹农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产生效益12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挥了精准扶贫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成果由我校牵头,联合天士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完成,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后经过认真的讨论,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丹参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